栏目导航

当前位置: 首页 -- BETVLCTOR伟德快讯 -- 正文

2025年4月12日晚,我们与科研管理处联合主办的题为“想词还是想事:如何学习和研究法律”学术讲座在砂子坳校区图书馆学术报告厅顺利举行。本次讲座特邀北京大学文科一级教授、长江学者朱苏力主讲,学院院长、教授郑牧民主持。湘西州法律界相关人士、校院领导及众多法学专业师生齐聚一堂,共享学术盛宴。

图为讲座现场

      讲座伊始,朱苏力指出在法律学习和研究领域,普遍存在过度聚焦法律术语,却忽略其背后真实情境的现象。他以 “故意杀人量刑标准” 等法律条文为例,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法律语言的特性——精确性与模糊性是相对的。他强调,法律术语并非孤立存在,而是与社会现实、文化背景紧密交织。许多法律术语,或是对现实现象的归纳总结,或是基于特定目的的虚构构建,脱离具体语境孤立理解,极易产生偏差,模糊的法律语言有时反而能发挥更大的作用,更灵活地适应各种具体情况,实现法律的公正裁决。

图为朱苏力

讲座中,朱苏力呼吁法律学习者和从业者要打破学科壁垒,从多学科角度广泛汲取知识。他以西安音乐学院学生事件以及对“激情杀人”表述的误解为典型案例,提醒法律人在运用语词时,务必充分考虑可能产生的后果,确保对事件的描述精准、客观。

随着时代的发展,金融、证券等领域的新词汇不断涌入法律范畴,朱苏力以 “知识产权” 概念的演变为例,强调法律人必须紧跟时代步伐,持续更新知识体系,拓宽自身视野,才能更好地应对不断变化的法律实践需求。他指出,法律语言不应局限于传统词汇,应积极借助其他学科知识,突破思维定式,解决复杂的法律问题。例如古代“诉讼费”这一概念,只有将其置于当时特定的社会、经济、文化语境下,才能准确理解其含义。

在互动环节,现场气氛热烈非凡。师生踊跃提问,问题涵盖法律概念的理解、法社会学在法学知识体系建设中的作用、传统定分止争方式与法律权威性的关系,以及法律语言模糊性与准确性的平衡等多个热点话题。朱苏力耐心倾听每一个问题,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剖析。他始终强调,法律学习与研究绝不能脱离社会现实和时代发展的大背景,要牢牢把握法律背后的真实事物和情境,灵活且恰当地运用法律语言,真正实现法律所追求的公平正义。

讲座接近尾声,主持人郑牧民对朱苏力的精彩分享表达了诚挚的感谢。他表示,这场讲座犹如一场及时雨,极大地拓宽了师生们的学术视野,为法学教育和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方法。同时,他鼓励法学学子们要扎根中国法治实践的沃土,在法律学习与研究的道路上勇于探索、大胆创新,将个人的学术追求融入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之中。

图为郑牧民

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,本次 “崇德尚法・善治为公” 学术讲座圆满落下帷幕。朱苏力教授的精彩讲解和深刻见解,不仅为法学专业师生带来了全新的学术视角和思考方式,也为广大法律爱好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。此次讲座的成功举办,有力地推动了我们法学学科的学术交流与发展,为培养更多具备扎实法学素养、富有创新思维的法律人才筑牢了坚实基础。

图为合影

(一审:谭林锋 二审:郑牧民)


上一条:我们举行2025年第三届本科课程思政教学竞赛

下一条:学院开展缅怀革命先烈,传承红色基因”主题祭英烈活动

关闭